关注我们: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> 正文

【青春的故事】青春的承诺——像防沙林一样深深扎根

文章来源:校团委 作者:沙远峰发布时间:2025-09-28责任编辑:沙远峰

编者按

九十载芳华正茂,九秩征程初心如磐。恰逢桂林医科大学建校90周年,校团委特别推出“青春的故事”系列,对话多位投身西部计划的优秀校友,聆听他们从校园课堂到西部热土的成长与蜕变,记录他们克服困难、服务人民、实现价值的动人故事。

他们以医者誓言为笔,以青春热血为墨,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书写着人生的壮丽篇章。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前沿、乡村振兴的一线、民族团结进步的阵地……处处闪耀着桂医青年无私奉献、勇担使命的身影。

谨以此系列访谈,致敬所有服务西部的志愿者,并激励更多桂医学子勇做新时代的奋进者、开拓者与奉献者。


个人介绍:姓名:潘勇杰,政治面貌:群众。专业:临床医学。2025年加入西部计划,服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麦盖提县人民医院(服务乡村建设)。


青春的承诺——像防沙林一样深深扎根


作为一名刚刚踏出医学院校门的毕业生,我曾无数次想象自己身穿白大褂、手持听诊器站在无影灯下的模样。然而当人生的十字路口真实地摆在面前,我最终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——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,奔赴那片遥远而辽阔的土地。

列车向西行驶了整整两天。窗外,青山渐退,戈壁延展,天地豁然开朗。当我第一次踏上新疆的土地,感受到干燥而炽热的风拂过面颊,看见维吾尔族大叔眼角的笑纹如大地上沟壑般深刻而温暖,我便知道,这片土地将重塑我对青春、对医学、对生命的理解。


像防沙林一样扎根:在荒漠中看见使命

抵达服务地不久,耿书记就带着我们这批来自五湖四海的志愿者,开展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参观。我们穿梭于热闹的巴扎,耳边是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和孩童追逐嬉闹的笑声,空气中弥漫着烤馕和羊肉串的香气——这是一座边疆小城,每一寸土地都散发着坚韧而热烈的生命力。

但最震撼我的,是沙漠边缘那片防沙林。

站在林线交界处,我仿佛站在了两个世界的边缘。一侧是死寂的沙海,狂风卷起沙砾,像是要吞噬一切生命痕迹;另一侧却是由胡杨和沙枣树组成的绿色长城,它们根系深扎、枝干倔强地向天空伸展。夕阳西下,每一片叶子都镀上了金边,宛如战士披甲而立。

耿书记的声音深沉而有力:“孩子们,这些树,第一批种下去十棵只能活一棵。但活下来的那一棵,就会牢牢抓住脚下的沙土,第二年再种,就能多活两棵……直到形成这片林子。”

那一刻,我的眼眶湿润了。我忽然明白了自己为何而来——医学之路,何尝不是如此?没有立竿见影的奇迹,唯有前赴后继的坚持。我发誓要像这些荒漠中的树,把根须深深扎进这片需要我的土地。

一切从头开始:在质控科重新认识医学

我被分配到了医院质控科,一个我并不熟悉的岗位。没有处方权,不直接参与临床治疗,初时我难免有些失落。

但很快,我发现这个岗位给了我一个独特而全面的视角。每天清晨,我跟随院长进行三级查房,从一个“旁观者”变成了“思考者”。我不再只关注某个病例的诊断是否准确,而是开始思考:流程能否更优化?操作是否完全规范?医疗安全如何保障?

我见过因为设备局限,医生们靠经验和手感完成高难度操作;也见过因为缺乏系统培训,年轻的护士面对突发状况时手足无措。

一位老医生对我说:“小伙子,咱们这儿呀,最缺的并非拼搏的劲头,而是科学完善的体系与规范。单靠我们老一辈琢磨可不够了,时代在变,就盼着你们年轻人带来新的知识和理念,给咱们注入新活力。”

这句话点醒了我。我开始利用专业所学,协助科室建立更细致的质控标准,将病例书写、抗菌药物使用、院感防控等流程逐一细化。我还积极与同事沟通交流,分享自己的见解与经验,共同探讨优化方案。在抗菌药物使用细化中,参考权威指南制定分级使用细则;在病例书写上明确各环节规范。同时,在院感防控流程里,增添关键监测点与应急处理办法,以提升科室整体医疗质量与安全。一点一滴,如同防沙林中的一棵树,看似微小,却真实地阻挡着风沙的侵袭。


我们的队伍在扩大:爱与希望永不缺席

八月,一场由山东医疗专家组成的义诊如一场甘霖,降临这片干渴的土地。

那一天,医院挤满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群众。他们的脸上刻着风霜,眼中却写着期盼。专家们连续工作八个小时,汗水浸透了白衣,嗓音逐渐沙哑。但当最后一位维吾尔族老妈妈紧紧握住专家的手,用生硬的汉语连声道“谢谢”时,所有疲惫仿佛瞬间消散。

一位山东的大夫对我说:“小潘,医学是有疆域的,但仁心没有。你今天看到的,就是医疗的脊梁——它不在高楼大厦里,而在每一个需要我们的角落。”

夕阳下,看着患者们安心离去的身影,我忽然懂得:医学不是神坛上的科学,而是尘土中的行动。每一次义诊、每一本规范、每一场培训,都是栽下一棵树苗。终有一天,这片土地会绿树成荫。

如今,每当我走在医院走廊里,会有医护人员主动与我讨论质控标准,会有患者家属向我咨询健康知识。我知道,自己正在成为这片医疗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就像沙漠中的防沙林,虽然单薄,却牢牢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健康与希望。

青春无悔,奋斗当时。在这片辽阔的西北大地上,我将继续以专业守护生命,用爱心温暖他人,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青春篇章。因为我知道,每一棵防沙树的坚持,终将换来整片绿洲的生机。

既已选择西部,我便不问归期。青春不该只是一纸漂亮的简历,更应是一次滚烫的奔赴。

我将继续以青春作笔,以热忱为墨,在这片广袤而深情的土地上,写下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答案——像防沙林一样,向下扎根,向上生长,默默守护,静待绿洲蔓延至天际。


编者论

当青春与使命相遇,会迸发出怎样的力量?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位医学生在西部大地上的蜕变与成长。这篇文章不仅是一个年轻人的心路历程,更是一代青年用选择诠释担当的时代见证。

文章中最动人的,是那片沙漠边缘的防沙林与年轻医者使命的重叠。那些“十棵只能活一棵”的树木,何尝不是千千万万西部建设者的缩影?作者从中读懂了医疗工作的真谛——不是立竿见影的奇迹,而是前赴后继的坚持。这种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的选择,让我们看到:最绚丽的青春,从来不是精致利己的独善其身,而是与家国命运的同频共振。

更令人动容的是文中描绘的传承画卷:老一辈医者的殷殷期盼,山东专家的无私援手,当地群众的真诚感激,共同构成了一幅医者仁心的温暖图景。这让我们相信:爱与希望从来不会缺席,只要有一颗愿意扎根的心,再贫瘠的土地也能孕育出生命的绿洲。

如今,越来越多的青年像文中的主人公一样,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。他们用专业浇灌理想,用坚守诠释担当,在西部大地上书写着新时代的青春答卷。这种选择,不是冲动的冒险,而是深思后的奔赴;不是简历的点缀,而是生命的淬炼。

如果你也曾追问青春的意义,不妨听听沙漠中风与防沙林的对话——最深沉的力量,往往源于最坚定的扎根;最辽阔的远方,始终眷顾最赤诚的奔赴。愿每一个追梦的你,都能找到值得扎根的热土,在服务人民中绽放最美的芳华!


(图/文 潘勇杰)


上一条:学校党委副书记、院长曾小云参加中国红十字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 下一条:【青春的故事】跨越山海——我的青春之问,落笔在滇桂之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