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训
1935年,广西省立桂林高级助产护士学校(桂林医科大学的前身)诞生。首任校长——我国著名的外科学专家、医学教育家李祖蔚博士,怀着满腔的家国情怀,在漓江之畔立下了“助人护人除病苦,为民保健任先锋”的办学初心和使命,并写入了由他原创的校歌歌词之中。2006年,学校确定以“弘德善医”为校训,并对校歌相应字词进行微改,进一步彰明了“弘德善医宗校训,勤劳博爱举校风”的办学理想和追求。
“弘德善医”之“弘”,有光大、广博之意。
“弘德善医”之“德”取自《礼记·大学》: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。”意为大学的宗旨,在于彰显光明美好的品德,在于道德上的除垢自新、推己及人。
“弘德善医”之“善”“医”取自唐朝医学家孙思邈《千金要方》中“古之善为医者,上医医国,中医医人,下医医病。又曰上医听声,中医察色,下医诊脉。又曰上医医未病之病,中医医欲病之病,下医医已病之病”和唐代韩愈《医说》中“善医者,不视人之瘠肥,察其脉之病否而已矣”等相关典籍。“善”有擅长、善于之意,“医”指医术、医者及扶伤济世之医者天职。强调医生的社会责任和担当精神,体现治病、救人、济世三位一体的道德理想。
“弘德善医”意指:光大、弘扬、秉承高尚的道德情操,践行并擅长救死扶伤、济世惠民的从医之道。
主要有三个层面内涵:
(一)以德为先,以仁为本。这是桂医人以德立人、以道立业的道德追求。彰显了教育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,以及“医为仁术、医者仁心”的为医之道。既要求广大教师师德高尚、以德立德、育人为本,也要求广大医护人员和桂医学子修养广博深厚的大仁大爱之心、坚守仁心仁术的为医之道。
(二)救死扶伤,济世惠民。这是桂医人办学办医、为学为医所追求的“大医”情怀。蕴含着桂医人“助人护人除病苦,为民保健任先锋”的初心使命、“健康所系,性命相托”的担当精神,以及医者“家国天下”的情怀。要求广大医护、师生无论何时何地,都应本着所学所长努力践行救死扶伤的医者天职,弘扬“敬佑生命、救死扶伤、甘于奉献、大爱无疆”的职业精神,在祖国和民族最需要的关键时刻和关键地方挺身而出,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事业作出积极贡献。
(三)精进不休,臻于至善。这是桂医人“大医精诚”“止于至善”的理想追求。体现着桂医人勤奋进取、精进不休、开拓创新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。要求广大桂医人办学办医、为人为学、从教从医,都应志存高远、日益精进,不断提升能力、提升水平,不断攀登医药科学技术和医学教育新高峰。
校歌
校歌创作于1935年。词作者为我校第一任校长、第一位获得日本千叶医科大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李祖蔚博士。曲作者为我国知名的作曲家、音乐活动家陆云。歌词简洁明快、寓意深远、朗朗上口,体现了我校的历史、文化和特色。歌曲主旋律光明恢弘,曲调刚劲明亮,节奏铿锵有力,镌刻着沧桑岁月的印记。
“桂山苍苍,漓水泱泱。”“桂山”、“漓水”乃桂林之古山名水,揭示了我校的地理位置;“苍苍”指“茂盛、众多”,“泱泱”则形容深远广大的样子,如:泱泱大国、江水泱泱,揭示了我校悠久厚重的文化背景。
“乙亥年春,我校崛起。”“乙亥年春”宣示了我校建校的具体时间,即1935年春季;用“崛起”二字则反映了当时建校维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印记。
“弘德善医宗校训,勤劳博爱举校风。”“弘德”指光大、弘扬、秉承高尚的道德情操,“善医”指践行并擅长救死扶伤、济世惠民的从医之道;“勤劳”指勤奋而不辞辛劳,“博爱”则既是无私的爱,又是广大的爱。在校歌里明确“弘德善医”作为我校校训、“勤劳博爱”作为我校校风,体现了办学者的理想、要求和愿望。
“助人救人除病苦,为民保健任先锋。”指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,即学校要培养一代代“救死扶伤,不辞艰辛,执着追求,敢于担当”的优秀医疗卫生及保健工作者。李祖蔚博士在当初的时代和历史背景下就提出了“为民保健”的目标要求,尤令今人敬佩和深思。
整个校歌,具有我校鲜明的办学特色,同时反映着时代精神和历史印记,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,历史与现实的统一,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统一,起着明责、励志、抒情、奋进的教育鼓舞作用。
如果播放不流畅,请点击下载以下音频文件: